邓声国:
1. 清代《仪礼》学发展的文化价值,《光明日报理论版》8月刊,A类
2. 清中期《仪礼》学的传播与接受,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》第1期
3. 试论朱熹《通解》对清代礼经研究的影响,《朱子学刊》第29期
赵永君:
1. 重点聚集与多元并举:城市旅游开发理路探析—以江西吉安市为例,《上海城市管理》第4期(毛若楠:第二作者)
赵庆超:
1. 祛魅、赋魅与影视剧改编的革命历史重述,《红色文化资源研究》第2期
2. 类型融合中美学意蕴的聚合与散逸:新世纪聊斋小说电影改编综论,《蒲松龄研究》第4期
3. 写实与浪漫的杂糅共生——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影视剧改编研究,《山西大同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第4期
4. 语境和媒介迁移中的互文性解构和建构——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影视剧改编主题研究,《英国365官方网站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第5期
5. 穿行在传奇化与日常性之间——新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影视剧改编叙事研究,《聊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第6期
6. 在审美的维度上铸造地域文化的徽章——评王剑冰散文集《吉安读水》,《王剑冰研究》第1期
杨虹:
1.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策略研究,《企业科技与发展》第442期
2. 浅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地方传统媒体传播观念的革新——以吉安广播电视台为例,《视听》第137期
3. 《从西虹市首富》看喜剧电影的风格特征,《西部广播电视》第434期
温凤鸣:
1. 《塔城日报》“一带一路”宣传特色研究,《新闻研究导刊》第149期
田祥胜:
1. 回辉话元音尾及鼻音尾音节中/ - a-/的来源及*-a-的演变,《语言科学》第6期
孙华:
1. 让“中国版”拥有一颗“中国心”——国外作品本土翻拍扎堆引发的思考,《声屏世界》第10期
毛若楠:
1. 书画修复“整旧如旧”与“可识别”原则刍议,《美术教育研究》第178期
2. 重点聚集与多元并举:城市旅游开发理路探析,《上海城市管理》第180期
刘云兰:
1. 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关于民族国家想象的叙事视角,《牡丹》第10期
刘梅珍:
1. 经验:杜威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教学思想的逻辑起点,《海南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第1期
2. 教学论视野下赫尔巴特《普通教育学》的范畴简析,《英国365官方网站(社会科学版)》第1期
刘国杰:
1. 自媒体新闻评论的运作机理和文本分析,《新闻研究导刊》第17期
李浙瑶:
1. 商业语境下女性意识的坚守与妥协——以马俪文电影为例,《视听》第2期
李茜:
1. 从英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特色看来华国际学生管理建设,《文教资料》第2期
黄惠运:
1. 井冈山红色文物艺术价值的传播与提升,《地方文化研究》第3期
顾宝林:
1. 永乐朝开科状元曽啓,《庐陵状元》论文集
2. 心清才卓的罗伦,《庐陵状元》论文集
龚奎林:
1. 异乡人的精神原乡与他者的文化探寻,《王剑冰研究》第4期
2. “十七年”小说版本修改的原因考察,《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文本演变研究》第1期
戴梦雅:
1.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研究,《散文百家》第375期
陈绪平:
1. 汉代韩诗学研究述评,《诗经研究丛刊》第2期
2. 礼学纵深地带的风景:邓声国《仪礼文献学》书后,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》第
19期
陈冬根:
1. 试论陶渊明的孤独叙事,《苏州教育学院学报》第4期
杨剑兵:
1. 历史人物在清初遗民小说中的文学重写—以人物的结局描写为中心,《中国古代、近代文学研究》第2期,人大复印转载资料